为防控病媒,保百姓健康,97年小伙钟林强乐与害虫打交道——翻盆倒罐“捕蚊人”
来源:浙江日报    时间:2023-08-16 09:09:25

炎炎夏日,高温高湿,正是蚊虫叮咬的高发期。当别人对蚊虫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97年小伙钟林强却追着蚊子跑——在犄角旮旯翻盆倒罐查找幼蚊,或是使出十八般武艺抓捕蚊子,又或是以身当“诱饵”坐等蚊子“上钩”……

这是他的工作。“追踪蚊子这些生物的踪迹,可以为预防相关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作为龙游县疾控中心的一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钟林强要摸清蚊子的“底细”,定期掌握它们的分布地域、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以此判断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做好防范。

翻盆倒罐清积水,常被误为抄表员


(资料图)

“蚊子的幼虫,我们叫孑孓。看,这就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的幼虫。”为了防控登革热的发生,龙游县疾控中心每月会选4个村(社)开展布雷图指数联合(BI)监测。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白纹伊蚊密度的指标,布雷图指数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孑孓滋生的容器数。而BI>20则表明登革热有区域流行风险,10<BI≤20则有暴发风险,5<BI≤10则有传播风险,BI≤5为符合防控要求。

近日上午10时半,烈日当空,钟林强和两位同事组成“追蚊”小队,驱车来到龙游县东华街道朝阳社区,对本辖区的白纹伊蚊幼虫进行监测。“我们每月要对县里的2个固定监测点和2个流动监测点进行一次监测。”钟林强解释,今年还未对朝阳社区进行布雷图指数联合监测,所以此次流动监测点就选择了这里。

一下车,他们带上手电筒和伊蚊幼虫监测调查表,直奔社区房前屋后有摆放花卉和瓶瓶罐罐的地方开始搜索。钟林强所学的是预防医学专业,2020年7月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3年的工作实践已让他对白纹伊蚊的习性了如指掌——它们喜欢在阴暗、避风的水里繁衍后代,花盆、废弃的瓶罐和轮胎等容易积水的地方,都是白纹伊蚊的孳生地。

果然,在一花盆积水处,在手电筒的照耀下,有不少线虫一样的小虫子在扭动着。蚊子的一生分为虫卵、孑孓、蛹、成虫四个阶段,而前三个阶段离不开水。“清理积水是消灭蚊子最有效的措施,没有水,蚊子就不能孳生繁殖。”钟林强快速地在调查表上填写相关数字,并把装有积水的花盆托盘进行倾倒。

“你们是查水表的吗?”看到钟林强在自家房前又是填表格又是倒水,住在一楼的老奶奶不禁好奇来问。在户外监测时,钟林强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被人们所熟悉,常被误为是水表抄表员。此时,他们就会化身为卫生科普员,不仅耐心解释自己的工作,还手把手给群众示范如何灭蚊最有效。

对朝阳社区犄角旮旯处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监测,“追蚊”小队3人衣衫尽湿。“根据目前监测情况,朝阳社区的布雷图指数为4,属于安全范围。”钟林强笑着说,做监测工作,就是哪里脏、哪里臭、哪里有蚊虫,就要往哪里跑的。这既是他们的职责,更是他们的使命。

露出手和脚,以身当“诱饵”

夏季,是钟林强这些“职业捉蚊人”最忙的季节,他们不仅要进行布雷图指数监测,还要“活捉”蚊子,从而掌握一定区域内的蚊媒密度水平和蚊种构成。

蚊子虽小,但要“活捉”却不容易。“我们现在比前辈们要幸运多了,从蚊子那得到的‘红包’也少多了。”如今,随着捕蚊设备升级,配合诱蚊灯、双层叠帐等工具,捕蚊的方式也更多了。钟林强说,“人帐诱法”是现在监测蚊子密度和捕蚊的常用方法之一。

“当然抓蚊子之前,还需要了解蚊子的习性。”钟林强补充道,比如白纹伊蚊,就喜欢在拂晓、傍晚出没,库蚊则专挑晚上叮人。

“这里前面有水塘,后面是竹林,是白纹伊蚊喜欢活动的地方。”当天下午5时,钟林强和同事柴帅豪来到龙游的江滨公园准备开展捕捉白纹伊蚊行动。像这样的捕蚊行动,他们每月要做2次,每次需要在居民区、公园、废品站或工地等三类生活场景各不少于1处。

选好地点后,他们合力搭起了蚊帐。与普通蚊帐相比,这顶蚊帐有双层纱帐,内层接地,外层悬空约30厘米。钟林强趁着自己因为搭蚊帐出汗的这会,钻进了里层蚊帐,坐在小板凳上,挽起裤脚,暴露小腿,以身诱蚊。

过了一会儿,只见蚊子、小飞虫等飞进两层蚊帐之间,柴帅豪静悄悄地靠近它们,用电动吸蚊器捕捉,然后装入网袋里,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捕捉到的多是库蚊,只有一只是白纹伊蚊。”作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钟林强已经练出了“火眼金睛”,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省目前只有白纹伊蚊分布,它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头上有一条纵向白线。

“捕捉蚊子看着像是‘儿戏’,但大意不得。”在钟林强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公共环境病媒生物防制指南》《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现场评估指南》等相关书籍,他常在休息时间自学相关知识。钟林强的眼里,蚊子看似小小一只,却能传播登革热病毒、疟原虫、乙脑病毒等多种病毒,是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只有科学做好监测,才能为大家筑起健康防护墙”。

鉴定蚊种和性别,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抓蚊子只是第一步。捕捉到的蚊子,被钟林强当作“宝贝”带回到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专门拿来贮藏蚊子等病媒生物的冰箱。钟林强要把它们放入冰箱进行冷冻保存形体,然后再清点、分类、统计、鉴定蚊种和性别等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肉眼能识别蚊种和性别,但为防万一有误,钟林强仍会不厌其烦,把蚊子一一放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确定万无一失,不放过任一新蚊种。经过鉴定,当天捕抓到的只有库蚊和白纹伊蚊,并无新品种。

“相比较雄蚊来说,雌蚊的危害更为严重。”钟林强解释道,许多人误以为蚊子吸血是为了果腹,其实雄蚊是不吸血的,它们以花蜜、植物汁液为生。绝大多数雌蚊也可以只依靠植物源物质维持生存,但它们只有吸了血,卵巢才能发育,才能产卵,雌蚊在吸食血液时,可能会把病原微生物输入到动物或人体内,造成疾病传播。

随着周边环境越来越卫生,蚊子的数量是否在下降?“并不尽然。”钟林强说,除了卫生环境,蚊子的数量还与天气有关。如果高温干旱,蚊子滋生的水环境被破坏,数量就会呈下降趋势。一旦蚊子的密度出现了异常,或者发现新物种,钟林强就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按照指示采取措施科学防蚊灭蚊,做到第一时间控制疫情。

而鉴定完的蚊子,还会被送到上级疾控中心当作研究对象。通过它们,疾控人员可以掌握蚊群的分布地域、携带病原情况,了解它们为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为相关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与蚊子打交道,只是钟林强工作中的一项内容,他还要监测老鼠、蟑螂等其他病媒生物的密度。与“四害”为伴,就是病媒人的工作日常。就像上医治未病,钟林强内心也有个梦想,希望通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使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得到下降。

炎炎夏日,高温高湿,正是蚊虫叮咬的高发期。当别人对蚊虫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97年小伙钟林强却追着蚊子跑——在犄角旮旯翻盆倒罐查找幼蚊,或是使出十八般武艺抓捕蚊子,又或是以身当“诱饵”坐等蚊子“上钩”……

这是他的工作。“追踪蚊子这些生物的踪迹,可以为预防相关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作为龙游县疾控中心的一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钟林强要摸清蚊子的“底细”,定期掌握它们的分布地域、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以此判断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做好防范。

翻盆倒罐清积水,常被误为抄表员

“蚊子的幼虫,我们叫孑孓。看,这就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的幼虫。”为了防控登革热的发生,龙游县疾控中心每月会选4个村(社)开展布雷图指数联合(BI)监测。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白纹伊蚊密度的指标,布雷图指数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孑孓滋生的容器数。而BI>20则表明登革热有区域流行风险,10<BI≤20则有暴发风险,5<BI≤10则有传播风险,BI≤5为符合防控要求。

近日上午10时半,烈日当空,钟林强和两位同事组成“追蚊”小队,驱车来到龙游县东华街道朝阳社区,对本辖区的白纹伊蚊幼虫进行监测。“我们每月要对县里的2个固定监测点和2个流动监测点进行一次监测。”钟林强解释,今年还未对朝阳社区进行布雷图指数联合监测,所以此次流动监测点就选择了这里。

一下车,他们带上手电筒和伊蚊幼虫监测调查表,直奔社区房前屋后有摆放花卉和瓶瓶罐罐的地方开始搜索。钟林强所学的是预防医学专业,2020年7月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3年的工作实践已让他对白纹伊蚊的习性了如指掌——它们喜欢在阴暗、避风的水里繁衍后代,花盆、废弃的瓶罐和轮胎等容易积水的地方,都是白纹伊蚊的孳生地。

果然,在一花盆积水处,在手电筒的照耀下,有不少线虫一样的小虫子在扭动着。蚊子的一生分为虫卵、孑孓、蛹、成虫四个阶段,而前三个阶段离不开水。“清理积水是消灭蚊子最有效的措施,没有水,蚊子就不能孳生繁殖。”钟林强快速地在调查表上填写相关数字,并把装有积水的花盆托盘进行倾倒。

“你们是查水表的吗?”看到钟林强在自家房前又是填表格又是倒水,住在一楼的老奶奶不禁好奇来问。在户外监测时,钟林强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被人们所熟悉,常被误为是水表抄表员。此时,他们就会化身为卫生科普员,不仅耐心解释自己的工作,还手把手给群众示范如何灭蚊最有效。

对朝阳社区犄角旮旯处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监测,“追蚊”小队3人衣衫尽湿。“根据目前监测情况,朝阳社区的布雷图指数为4,属于安全范围。”钟林强笑着说,做监测工作,就是哪里脏、哪里臭、哪里有蚊虫,就要往哪里跑的。这既是他们的职责,更是他们的使命。

露出手和脚,以身当“诱饵”

夏季,是钟林强这些“职业捉蚊人”最忙的季节,他们不仅要进行布雷图指数监测,还要“活捉”蚊子,从而掌握一定区域内的蚊媒密度水平和蚊种构成。

蚊子虽小,但要“活捉”却不容易。“我们现在比前辈们要幸运多了,从蚊子那得到的‘红包’也少多了。”如今,随着捕蚊设备升级,配合诱蚊灯、双层叠帐等工具,捕蚊的方式也更多了。钟林强说,“人帐诱法”是现在监测蚊子密度和捕蚊的常用方法之一。

“当然抓蚊子之前,还需要了解蚊子的习性。”钟林强补充道,比如白纹伊蚊,就喜欢在拂晓、傍晚出没,库蚊则专挑晚上叮人。

“这里前面有水塘,后面是竹林,是白纹伊蚊喜欢活动的地方。”当天下午5时,钟林强和同事柴帅豪来到龙游的江滨公园准备开展捕捉白纹伊蚊行动。像这样的捕蚊行动,他们每月要做2次,每次需要在居民区、公园、废品站或工地等三类生活场景各不少于1处。

选好地点后,他们合力搭起了蚊帐。与普通蚊帐相比,这顶蚊帐有双层纱帐,内层接地,外层悬空约30厘米。钟林强趁着自己因为搭蚊帐出汗的这会,钻进了里层蚊帐,坐在小板凳上,挽起裤脚,暴露小腿,以身诱蚊。

过了一会儿,只见蚊子、小飞虫等飞进两层蚊帐之间,柴帅豪静悄悄地靠近它们,用电动吸蚊器捕捉,然后装入网袋里,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捕捉到的多是库蚊,只有一只是白纹伊蚊。”作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钟林强已经练出了“火眼金睛”,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省目前只有白纹伊蚊分布,它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头上有一条纵向白线。

“捕捉蚊子看着像是‘儿戏’,但大意不得。”在钟林强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公共环境病媒生物防制指南》《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现场评估指南》等相关书籍,他常在休息时间自学相关知识。钟林强的眼里,蚊子看似小小一只,却能传播登革热病毒、疟原虫、乙脑病毒等多种病毒,是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只有科学做好监测,才能为大家筑起健康防护墙”。

鉴定蚊种和性别,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抓蚊子只是第一步。捕捉到的蚊子,被钟林强当作“宝贝”带回到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专门拿来贮藏蚊子等病媒生物的冰箱。钟林强要把它们放入冰箱进行冷冻保存形体,然后再清点、分类、统计、鉴定蚊种和性别等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肉眼能识别蚊种和性别,但为防万一有误,钟林强仍会不厌其烦,把蚊子一一放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确定万无一失,不放过任一新蚊种。经过鉴定,当天捕抓到的只有库蚊和白纹伊蚊,并无新品种。

“相比较雄蚊来说,雌蚊的危害更为严重。”钟林强解释道,许多人误以为蚊子吸血是为了果腹,其实雄蚊是不吸血的,它们以花蜜、植物汁液为生。绝大多数雌蚊也可以只依靠植物源物质维持生存,但它们只有吸了血,卵巢才能发育,才能产卵,雌蚊在吸食血液时,可能会把病原微生物输入到动物或人体内,造成疾病传播。

随着周边环境越来越卫生,蚊子的数量是否在下降?“并不尽然。”钟林强说,除了卫生环境,蚊子的数量还与天气有关。如果高温干旱,蚊子滋生的水环境被破坏,数量就会呈下降趋势。一旦蚊子的密度出现了异常,或者发现新物种,钟林强就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按照指示采取措施科学防蚊灭蚊,做到第一时间控制疫情。

而鉴定完的蚊子,还会被送到上级疾控中心当作研究对象。通过它们,疾控人员可以掌握蚊群的分布地域、携带病原情况,了解它们为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为相关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与蚊子打交道,只是钟林强工作中的一项内容,他还要监测老鼠、蟑螂等其他病媒生物的密度。与“四害”为伴,就是病媒人的工作日常。就像上医治未病,钟林强内心也有个梦想,希望通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使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得到下降。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太阳能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